我叫陈都仙,是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一名法学生,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泸州人。认识泸州法院,可以说是从“泸法麒麟”四个字开始。
我读书的时候,特别关注家乡法院的新闻,时常就看到这几个字,特别是被那可爱的“泸法麒麟”娃娃所吸引。今年暑假,我竟真正走进了“泸法麒麟”,来到了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法院江北人民法庭实习,这段实习之旅如同一枚投入认知湖面的石子,激荡层层涟漪。
当抽象法条沉入家长里短的真实纠纷,我才真切体会到“法者,治之端也”的深意;当真正走进审判庭,亲眼看见法官们身披法袍,端坐庭上,我才深刻感受到炙热的信仰如何化为胸前那一抹鲜艳的红。在校的法学学习让我获得了能够远航的帆,而真正的基层实习让我拥有了能够靠岸的锚。
这段沉浸式体验,让我真正认识了“泸法麒麟”,更带给了我法律认知体系的一次深度重构……
在校园的模拟法庭中,我们曾无数次演练过逻辑严密的辩论,仿佛每一个法条都天然地嵌在事实的凹槽中。然而,在江北法庭的卷宗堆叠里,现实却远为复杂混沌。
一起农村赡养纠纷,白发老母颤巍巍地坐在原告席上,三个子女却互相指责,推诿责任。法律上清晰的权利义务关系,一旦落入亲情与怨怼、贫困与不甘交织的网中,便显得单薄而疏离。法官在庭审后并未立即裁决,而是反复组织调解沟通。起初,我疑惑于这种“和稀泥”式的努力,直到看到老人最终被子女轮流接回家中照料,法官疲惫而欣慰地合上卷宗,那一刻我方醒悟——法律条文所指向的“赡养费”,其核心并非冰冷的金钱数字,而是老人晚年生活所需的那份切实照料与情感慰藉。法官所寻求的,是在法理框架下,撬动亲情人伦的微光,让“纸上的判决”真正成为“有温度的生活”。
另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更让我直面法律与现实世界的摩擦。被告小店主因某些原因冲击生意惨淡,无法支付供货商货款,案件证据链清晰完整,原告主张于法有据,但我了解到被告为还债送外卖、打零工的努力,也不免感到唏嘘。法官确认了原告债权,却也细致考量了被告的实际困境,组织双方积极协商,在履行期限上给予了相对宽裕的空间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法律的刚性规则并非冰冷铁板一块,法官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同时,也需具备洞察现实处境的眼光,在可能的空间内注入司法的人性温度。
曾以为繁琐的送达程序可有可无,直到目睹被告因程序完备而息诉的场景,才深刻认识到,每一份邮寄回执、送达回证、公告剪报,都是司法公信力的砖石。在当事人法律素养不均的基层,严谨的程序更是消弭误解、赢得信任的关键。与此同时,整理卷宗时,我亦体会到程序对效率的支撑。规范的流程如同精密齿轮,任何疏漏都可能卡住整个审判机器。程序正义不仅是公正的守护神,也是效率实现的轨道。
不管是坐堂审判问案还是日常程序性工作,都勾勒出了法院人的坚定、坚守。跳出三尺审判台,送法到乡村、到学校,进社区……我亦跟随法官体验了更多、更多……这都描绘出“泸法麒麟”的真实群像:他们是法律适用者,更是倾听者、调解者、普法者和协调者,他们以专业和韧性守护着公平正义的防线,积极践行着法治诺言,这份在琐碎繁杂中坚守的坚韧,才是法官职业尊严的真正来源。
能够在20岁这样美好的年纪走进江阳区法院,与江北法庭相遇,跟随“泸法麒麟”的足迹,走他们所走的道路,看他们所看的风景,悟他们所悟的道理,是一场从书本到现实的法学淬炼,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成长。
在“泸法麒麟”与当事人的沟通中,我明白了关注法律运作的社会肌理与人情世故,才能让知识扎根土壤;在“泸法麒麟”处理案件日复一日重复繁杂的流程中,我明白了将程序严谨性视为信仰,才能守护司法公信的生命线;在“泸法麒麟”朝染晨露,夕披霞光的工作中,我明白了法官职业所需的技艺、韧性与情怀。
回望这段成长的时光,它让我褪去书生意气,沉淀下对法律更厚重、更真实的理解。青年人扬帆在知识的海洋,但只有真正脚踏实地感受过现实的风浪,才能确定自己停靠的港湾。我相信无论未来走向何方,这段淬炼都将提醒我:真正的法律生命,永远涌动在烟火人间的喧嚷与叹息之中。